古人云“春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”。春分时节,天地阴阳平衡,白昼与黑夜时间几乎等长,大自然呈现出阴阳平衡的状态。
人体也处于阳气速升与阴气始敛后的阴阳平衡状态,但乍暖还寒的天气容易导致病邪侵入人体,引起阴阳失衡。
春分民俗:吃春菜和放风筝
春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,民间有“春分吃春菜”的习俗,春菜是大自然赐予的时令美味,古人讲究“不时不食”,常见春菜包括马齿苋、蒲公英、香椿等野菜,这些食材大多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。
此外,春分还有“放风筝”的习俗,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,既能帮助疏泄肝气,还能帮助人们舒展筋骨、促进气血流通。
养生原则:春风解冻防寒湿,广步于庭畅肝气
春分到来后,气温开始逐渐回升,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,已进入“桃花汛”期,充沛的雨水也带来了较高的空气湿度,外界湿邪偏盛容易乘虚而入,侵袭人体。而湿邪最易困脾,导致身体困重、疲倦乏力、食欲不振等问题。因此,南方人在此时节需特别注意健脾祛湿,饮食方面可以多选择如茯苓、薏苡仁、芡实等健脾化湿的食材;此时南方地区偶尔会有冷空气驾到,导致“倒春寒”的现象,所以在健脾化湿的同时,可以搭配紫苏叶、生姜等驱散春寒。
此时,北方地区气温缓慢升高,大地开始解冻,河流冰融,草木初萌,但冬季的余寒仍未完全消退,整体气温仍较低,尤其是早晚时分,昼夜温差较大。因此,在北方地区更加要注重防寒保暖,饮食上可多食用温补的食物,如红枣、桂圆、生姜等,以抵御春寒。同时,与南方地区不同,北方地区此时降雨尚未明显增加,相对干燥,可以多食用如百合、沙参、枸杞子等养阴润燥。
起居上应遵循《内经》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”的原则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,如踏青、赏花、放风筝等,顺应阳气生发的节奏。同时,应保持心情愉悦,避免情绪波动过大,可每天花10~20分钟进行冥想,专注于呼吸,帮助排除杂念,放松心情。或如古人《养生论》中 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,寿自高。”手、足三阳经均经头面部,故称之“诸阳之会”。春分梳头,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,每天梳头一二百下,刺激头部穴位,有促进气血运行和通达阳气的作用。
春分养生药膳推荐
1、枸杞猪肝汤
材料:猪肝150克,枸杞叶80克,生姜2~3片,枸杞15克,精盐适量。
做法:猪肝洗净切片,枸杞叶洗净。将上述材料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武火煮沸后转中火煮15分钟,加入精盐调味即可。此为2~3人量。
功效:养肝明目,滋补肝肾。
2、陈皮茯苓茶
材料:茯苓10克,陈皮3克。
做法:所有食材洗净,锅中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,代茶饮,此为1人量。
功效:健脾利湿。
养生小妙招
(1)中药香囊材料:薄荷10克,菊花10克,茉莉花10克,藿香10克。做法:将上述药物碾碎后放入防潮袋中,再装入香囊,置于床头。每个月更换内置中药,也可以制作迷你香囊,随身携带。功效:平肝安神,化湿醒脑。
(2)穴位按揉选穴:足三里穴、太冲穴、地机穴。操作方法:用拇指或食指指腹,置于穴位处按揉,力度要适中,每个穴位按揉150~200次,每日2~3次。功效:疏肝解郁,健脾化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