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现代医学将肿瘤晚期定义为 “终末期”,许多患者和家属陷入绝望:继续治疗是否只是徒劳?
中医膏方以其 “慢病缓图、整体调治” 的理念,为晚期肿瘤患者开辟了另一条路径 —— 它不追求 “根治” 的奇迹,而是通过 “调和气血、扶正祛邪”,让生命在有限的时光里依然保有质量与尊严。

肿瘤晚期常伴随多脏器功能衰竭、恶液质(极度消瘦)、疼痛及放化疗后遗症。手术与高强度治疗往往难以为继,而患者的核心诉求已从 “治愈” 转向:
缓解痛苦:控制癌痛、恶心呕吐、失眠等症状;
提升体力:恢复食欲,改善乏力、贫血等虚弱状态;
精神慰藉:在身体与心理双重煎熬中重获生活信心。
中医膏方恰能以 “个体化调治” 的特点,填补这一需求缺口。
膏方起源于汉代《黄帝内经》,盛于明清,以 “滋补为主、纠偏却病” 著称。其优势在于:
缓补慢调,减轻负担
以茶树花地龙蛋白膏为例,膏方以人参、地龙、牡蛎等为基质,将药材浓缩成膏,每日一勺温水冲服。相比汤药,其口感更易接受,且药力缓和持久,避免晚期患者虚弱脾胃难以耐受的问题。
多效协同,标本兼顾
膏方常融合扶正(如人参、酸枣仁)与祛邪(如地龙、茶树花、昆布)药物,既增强免疫力,又抑制肿瘤进展。例如,茶树花地龙蛋白膏在膏方中加入地龙、牡蛎,配合昆布,可谓是软坚散结三重奏。
疼痛管理,减少依赖
癌痛患者常需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,易产生便秘、成瘾等副作用。膏方中加入延胡索、徐长卿等天然镇痛药材,配合甘松、香附行气止痛,可降低止痛药用量。临床观察显示,部分患者通过连续服用 3 个月膏方,疼痛评分下降 30%-50%。
逆转恶液质,重燃生机
晚期患者消瘦、乏力的根源在于脾胃运化失司。膏方以山药、茯苓、炒麦芽健脾开胃,搭配黄精、枸杞子填精益髓。浙江省中医院临床数据表明,接受膏方调理的患者,3 个月后体重平均增加 2-3 公斤,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提升。
情绪调节,安养心神
“恐则气下,忧则气结”,晚期患者的焦虑抑郁会加速病情恶化。膏方中加入合欢皮、远志、酸枣仁解郁安神,配合疏肝理气的柴胡、佛手,帮助患者改善睡眠,重拾生活信心。
时机选择:确诊晚期后即可介入,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放化疗、术后康复或维持治疗阶段。
禁忌提醒:急性感染期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暂缓;糖尿病患者改用木糖醇收膏。
长期坚持:膏方一般以 3 个月为一周期,需定期复诊调整配方,避免 “千人一方”。
肿瘤晚期的治疗,本质是一场与生命尊严的对话。中医膏方不以 “抗癌” 为单一目标,而是通过滋养五脏、调和气血,让患者在有限的时光里:能安稳进食、能睡个好觉、能减少痛苦 —— 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,恰是生命最珍贵的模样。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言:“善补者,补中有治,治中求补。” 或许,这正是膏方给予晚期患者的终极启示:医学的温度,在于让生命以更从容的姿态延续。
提示:选择正规中医院或经认证的中医师开具膏方,避免轻信民间偏方。服用期间若出现皮疹、腹泻等不适,需立即停药并复诊。
